台灣繁中版的作者專序

過去我和本書作者之一 Louis Rosenfeld 曾在香港 UXHK 研討會見過一面。在本書翻譯期間,我們也曾經直接跟三位作者聯繫,並邀請 Louis 為台灣出版的繁中版撰寫專序,也很高興獲得他的同意。

繁中版出現的作者序,其實是台灣繁中版的專序,原始英文版並沒有這個篇幅,別的語系版本也沒有,只出現於繁中版第四版。礙於編輯印刷的篇幅限制,專序的原文沒能在本書刊出,所以貼到此處讓讀者們看到,本文三位作者知道台灣出版了第四版,這是他們給台灣讀者的鼓勵:

The polar bear is setting up shop in Taiwan, and Peter, Jorge and I are delighted.

The first edition of this book came out some twenty years ago. Since then, the world’s trove of information has grown exponentially. And so much of that information has gone stale since its release, its relevance and currency steadily decaying. Yet somehow civilization hasn’t completely collapsed. I like to think that the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has played at least a small role in keeping humanity afloat, and our book has played its own small role in helping IA along. We all bear a debt of gratitude to everyone—including you, dear reader—who works to improve the findability and understandability of the world’s information.

We’re also grateful to the translators. They’ve invested blood, sweat, and tears to produce this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of our book. And they’re not in it for the money—if authoring a book is a painful undertaking, translating one is even worse. Why they would take on such a project is beyond me; all I can suppose is that the translators simply are decent folk who care about making the world’s information easier to find and easier to understand. We should all be grateful for that, and to them. Thank you, Richard and Max.

Peter, Jorge, and I wish you all the very best.

—Louis Rosenfeld
Publisher, Rosenfeld Media
Brooklyn, New York, USA
October, 2017

下面這段作者序也就是從上面原文翻譯而來,最後印在書中的作者序。

北極熊一書即將在台灣上市,Peter、Jorge和我都非常開心!

約二十年前,本書的第一版面世,其後全世界的資訊蘊藏量以指數方式爆炸成長。雖然當中許多資訊已過時陳腐,其重要性與適用度也持續降低,不過幸好文明並未全面崩解。在這其中,我寧願相信資訊架構實務在維護人性存續上,至少有一點小小的助益;而我們的書在推動資訊架構上,也扮演了一個小小的角色。我們向所有致力於提昇資訊可尋性與可理解性的人們致上謝忱,其中當然也包括親愛的讀者您在內。

我們也很感謝譯者,他們投入大量心力來翻譯這本繁體中文版。他們並非為錢而翻譯,因為如果創作一本書非常痛苦,那麼翻譯別人的書只會更痛苦。我無法理解為什麽他們要投入如此辛苦的計畫,我唯一想到的可能,就是兩位譯者存心良善,希望幫助世界上的資訊更容易尋獲、更容易被理解。我們都應該為此而感激他們。謝謝 Richard 與Max。

Peter、Jorge和我都祝福你們!

—Louis Rosenfeld
Publisher, Rosenfeld Media
Brooklyn, New York, USA
October, 2017

書名副標為什麽如此翻譯?

本書第三版的英文書名是: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the World Wide Web, Third Edition,中文書名是:「資訊架構學:網站應用」(順便謝謝第三本譯者陳建勳先生)。

第四版的英文書名則是: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4th Edition For the Web and Beyond,這個「For the Web and Beyond」讓我們在翻譯的時候有點傷腦筋。

第四版簡中版的書名則是:「信息架構:超越 Web 設計」,其實翻譯的很忠於原文標題,表達出「不只是網站」的用意,而且比「只是網站」還厲害些。只是我們覺得這版資訊架構學增加的篇幅,略有帶到 app 及 ecosystem 的設計規劃,但是大多數的內文與案例仍舊以網站為主,因此後來決定把繁中版的副標,寫成「網站、app與資訊生態系統規劃」。

原文副標的「For the Web and Beyond」與中文副標「網站、app與資訊生態系統規劃」是如何對應的?

我們是這樣拆解的,中文副標的「網站」對應了「Web」,而「Beyond」則是白話地對應了「app與資訊生態系統」。目的是希望藉此表達,讓其他專注於 app 的設計者、軟體開發者、建構資訊生態環境者都能夠望文生意,知道這本書是值得閱讀的,而不是只有做網站的人才值得看!

為什麽翻譯資訊架構學呢?

有人問:「為什麽翻譯資訊架構學呢?你們又沒寫過或翻譯過書?」

這個問題真是個好問題。我們為什麽「沒事」要翻譯這本書呢?

首先,資訊架構學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是我在 2000 年開始從事數位工作時,學習網站企劃專業知識的一個專業領域。而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俗稱的The Polar Bear Book)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後來在 2010 年的 HPX 社群讀書會,也把資訊架構學當作一個專門類別,持續揪團閱讀討論。但可惜的是,資訊架構學第三版中文版早已絕版,猜想這本書的票房可能不大,出版社並沒有加印,以至於後來讀書會夥伴們一直買不到這本書的中文版。

2015 年 5 月底 Max 傳來資訊架構學原文版開賣的訊息,我們都很開心看到這本經典新版上市,而且我覺得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可以藉此調整一下翻譯,應該會對讀者很有幫助。後來問了 Max 有沒有興趣一起翻譯,很快就把 Max 拉下水,再請曾經翻譯過設計書籍 Sophia 幫我打聽到碁峰出版社

跟出版社通了一兩次 email ,連見面都沒見面,出版社就答應讓 Max 跟我來負責這本書的翻譯。就此展開長達兩年半的翻譯工作,Max 跟我沒想到會拖這麽久,出版社也沒想到這兩個人怎麽會拖稿拖這麽久,對出版社實在是感到非常抱歉(謝謝碁峰出版社 Tony 對我們的耐心跟包容)。

在這之前,2015年 HPX 讀書會成立英國政府數位服務設計手冊讀書會小組,延伸成 GDS Service Design Manual 翻譯計畫(發布於:http://gds.hpx.tw),當時已經有跟 Max 合作翻譯的經驗,無輪是英文專業或IA專業,有 Max 在就是定心丸。

這本書的翻譯費是九萬元,兩個譯者平分一個人是四萬五千元,依照我們個人專業經歷跟時間來換算,怎麽算都是不划算的。原本一開始就抱著做功德的心態來翻譯,翻譯費用不是我們考慮的因素,原始估計在一年內搞定,沒想到一邊工作一邊翻譯,根本無法專心翻譯,往往翻譯幾段就擱著忙其他事情,過了幾星期才又翻譯幾段…。現在回想起來,早知道要花上這麽大量的心思跟精神,我們應該不會攬下這個翻譯工作!

寫下這段回顧,不是要用來討拍的,有點感嘆國內專業市場較小,台灣出版社難為,譯者(作者)也難為。但願未來仍有專業工作者願意投入於專業書籍翻譯,以嘉惠業界。但是重點是,人要夠傻,千萬不要太算得太清楚。慶幸有 Max 這麽熱血的老友,從一週網事的年代開始一起撰稿,十六年後再次攜手合作,終於完成這次任務!